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3-04-02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浙”自然荐读丨“蓝色海湾”的苍南实践:推动红树林变“金树林” | |||
|
|||
日前,苍南县沿浦湾海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成功通过专家组验收,作为国家“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3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780万元。此次整治行动共修复红树林宜林生境45公顷、种植红树林350亩,并建设相应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新增的红树林与原有红树林连成一片,面积已达1558.25亩,约占全省红树林面积四分之一。不仅如此,这条“绿毯”还将沿着海湾继续伸展,不断擦亮“中国北缘最大的海湾红树林生态湿地”金名片。 上千亩的红树林蔚然成林、绿意葱茏。 生态修复 再造“海上森林” 浙江是中国红树林分布的最北界,嗜热畏寒的红树林,每向北挪一步,种植难度就增一分。而苍南县位于浙江最南端,具有浙江省唯一的南亚热带气候特征,是浙江省最适宜种植红树林的地域,因此致力于拓展红树林“北进计划”的专家们多次把目光聚焦在苍南沿浦湾。 工作人员开展红树林监视监测工作。 然而长期以来,沿浦湾滩涂及附近海域资源被水产养殖业过度开发利用,海洋污染严重,滩涂生态呈碎片化、荒漠化,岸线遭受严重侵蚀。自2014年开始,苍南县和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开展退养还湿、本底调查、滩面治理、宜林生境改造等工作,从试种10亩起步,期间经历寒潮“速冻”、台风侵袭等考验,但通过每年补种扩展,红树林“北进军队”逐渐壮大到千亩规模。2020年开始实施的“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又为这片“海上森林”增添了350亩红树林。眼下1558亩的红树林蔚然成林、绿意葱茏,为海岸线筑起了一道景色宜人的绿色堤坝,也为海洋生物及候鸟构筑了栖息圣地。 郁郁葱葱的红树林长势喜人。 据悉,为鼓励地方种植红树林,自然资源部将按年度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的40%,对地方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综合蓝色海湾项目和历年通过验收、增补的红树林面积,该县预计逐年累计可获约400亩用地指标奖励。 点绿成金 筑起“林下黄金屋” 苍南县沿浦镇地处浙闽交界处,当地13个自然村中有9个分布在沿浦湾沿岸。这里大部分村民靠赶海为生,在坚持红树林生态保护的同时,如何保障沿海居民的生计成为当地最现实的考量。为此,苍南县提出发展林下经济,构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即在红树林种植区周围设置6200多亩大型生态养殖区,建设千亩滩涂大型底栖生物(包括青蟹、跳鱼、小章鱼、星虫等)增殖与开发利用基地、千亩蛏子与泥螺苗生态养殖基地、千亩海蜈蚣粗放化增殖与有序采捕基地、千亩弱碱地稻蟹生态混养基地、千亩紫菜海带全产业链养殖基地等。这些生物的加入不仅丰富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而且红树林的生态环境修复作用也反向提升了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的品质,实现互惠双赢。 红树林下,万物共潮生。 当潮水退去,沿浦湾红树林下,是另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当地渔民笑着说道:“生态环境好了,海蜈蚣、青蟹的产量比往年增长了五六倍,一年赶海收入多了两三万元。”据悉,生态养殖基地的建设每年为当地村集体增收约20%近1400万元的养殖收入。 生态变现 探路“蓝碳交易” “蓝碳”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红树林与海草床、珊瑚礁并称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其中红树林是这些生态系统中固碳效率最高的,每天每平方米的红树林冠层能吸收11.79克碳,可谓“王者”般的存在。 亚热带海洋滩涂研究院签约仪式。 沿浦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约9000吨,按照市场交易每吨80-100元的价格,蓝碳市场充满潜力。为助力碳中和,苍南县积极推进红树林碳汇交易工作,与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共同成立全国首个亚热带海洋滩涂研究院,开展滩涂大型生物生态开发与应用、“蓝碳”交易等方面研究。同时,与省海科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研究碳汇项目,目前已明确红树林碳汇交易试点的区域,形成《沿浦湾红树林监测报告》《苍南县沿浦湾红树林碳汇监测与核算》《沿浦湾红树林碳汇核证报告》等成果,通过构建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评估模型,建立北缘人工红树林碳汇评估标准体系,力促浙江省首例红树林“碳汇”交易试点工作早日落户沿浦湾,切实发挥红树林固碳储碳经济价值,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