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携起手来,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共同守护沉睡千百年的水下文化精灵,知晓、亲近、爱护、传播水下文物,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海洋,凝聚全社会保护合力,让水下文物世代相承、永续流传……4月1日上午,福建平潭,水下文物保护管理宣传现场响起热烈掌声,文物保护志愿者保护水下文物的倡议得到了参加活动代表的一致认同。
2022年4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一年来,沿海和内水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要求,取得积极成效。
水下文物承载历代先民奋楫扬帆、向海而生的悠久历史,见证古今中外商贸交流、文明互鉴的壮阔风云,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
福建是海洋大省,有曲折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湾,是历史上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七百年前,一艘满载龙泉窑瓷器的船只在漳州圣杯屿海域沉没,从此深埋海底。
2022年8月至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福建考古研究院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对圣杯屿沉船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采集出水文物817件套,以瓷器为主,瓷器全部为龙泉青瓷。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发掘对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外交通史、陶瓷贸易史、造船技术史等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和实物资料。举办“海贸明珠——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水下考古成果工作及时展现在公众面前。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精细发掘
开展漳州古雷半岛周边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厦门杏林湾宝珠屿及鼓浪屿周边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配合基本建设的水下考古调查……
“目前,福建省发现并确认的水下文化遗存共有40余处,具有水下文化遗存密集丰富、年代序列完整、类型及埋藏环境多样、出水文物内涵丰富等特点。”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成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基地和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加强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实习培训,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坚实保障。
“我们将加强与海警、海监、边防、渔政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全海上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盗捞、走私水下文物等犯罪活动。”傅柒生介绍,开展福建全省海域水下考古调查,编制全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水下考古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正有计划的推进。
山东水域环境多样,海域和内水的沉船遗存、水工设施、淹没的文化遗存,沿海的古代海防、海港、码头等遗迹,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遗存,都是水下考古研究、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内容。
《条例》修订施行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编制从15人增加到35人,组建了全国第一支独立的水下考古物探队伍,目前全省有水下考古资格业务人员16名,在全省建立了6处水下考古工作站。加大资金投入,建成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标本室、文物修复室,配置多波束测深仪、旁侧声呐仪、海洋磁力仪、水下机器人等,并组织制定了《山东省水下考古装备建设规划》,完成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一期建设,推进水下文物保护数字化标准化。
“增编加人,让水下考古工作有了足够的底气。”山东省文物局一级巡视员王廷琦说,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港、斋堂岛交通码头改扩建工程海洋物探,鲁宁线管道工程穿越大运河河道物探扫测等项目,在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有量保护了大批水下文化遗产。
公布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为山东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划定核心保护区和监控水域;加强与海警、海监、渔政、边防、水利、河道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山东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格局。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西樵山采石场遗址于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Ⅰ号”水下文物保护区、“南澳Ⅰ号”水下文物保护区于2015年公布为广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属全国首次公布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
近期,广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的意见》《广东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广东省“十四五”考古工作实施方案》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将进一步加强水下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作为重要内容。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以‘南海Ⅰ号’为载体,以其考古保护相关课题为契机,共同打造世界级水下考古品牌,凝聚更大合力。”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龙家有介绍,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在加快建设,将系统性谋篇布局全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预计2024年可投入使用。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大量基本建设工程已经延伸至水域,特别是沿海区域填海造地、海上风电、跨海大桥等大型涉海基建项目数量众多。落实条例规定的涉水建设工程前应当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要求,多数省份将水下考古前置纳入项目审批流程。
“我们参与完成厦门地区4项涉海建设工程水下考古调查。这是条例修订实施后开展的第一批涉海基建水下考古工作,为规范涉水基本建设工程的水下文物保护提供了丰富经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介绍。
作为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打捞、南海深海科考调查、威海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等多个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的参与者,孙键觉得,修订后的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为我国水下文物保护事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回忆2005年参与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抢救性发掘与盗捞分子抢时间的情形,从事水下考古20年的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羊泽林历历在目。2006年起文物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海上执法机关加强开展水下文物保护联合执法工作,加大打击盗掘、盗窃水下文物犯罪力度,破获一系列盗捞案件,如2006年大练岛元代沉船的发现,娘宫五代沉船、老牛礁明代沉船、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等一批沉船遗址相继被发现。羊泽林说,近些年来,作为一线水下考古队员感觉最明显的是,随着修订后《条例》的宣传实施越来越到位,文物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水下文物保护基础不断的夯实。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水下文物,确保人员、设备和文物安全,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和展示利用,讲好文物故事,更好发挥文物作用。”羊泽林说。
(徐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