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体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改革攻坚期。依据《国家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我省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成功创建体育强县(市、区)71个,体育强镇(乡)1015个,体育先进街道184个,城市体育先进社区1661个,省级资助的小康体育村共26627个,直接带动各级财政投入体育事业60多亿元。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根据2013年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全省共有体育场地12.49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2.73个,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1.48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3个、省级18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32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393个,建设健身步道3500余公里,所有社区和行政村都建有体育健身场和健身点。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均达到100%。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圆满完成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省体育大会等重大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承办和举办工作。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共创建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14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84个,省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49个,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省、市、县三级均已建立体育总会,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已达2978个,老年体协已覆盖街道、乡镇,建成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469个、省级乡村体育俱乐部6000多个、省级星级职工体育俱乐部189个、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433个,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扎实推进。国民体质测试和科学健身指导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全省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骨干12万余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5.8%,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保持在90.4%以上,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二。 竞技体育持续提升。“十二五”期间,共获得世界冠军64个、亚洲冠军65个、全国冠军459个,荣获“全国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单位”。伦敦奥运会上浙江运动员取得4金2银2铜,打破2项世界纪录和2项3次奥运会纪录,保持了自我国恢复参加奥运会以来届届有金牌的殊荣。韩国仁川亚运会上共获得35枚奖牌,打破2项亚洲纪录4项亚运会纪录。第12届全运会上,浙江代表团在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榜上均列第6位,综合成绩创历史之最。成功举办第十五届省运会,群众满意度达到93.38%。连续举办世界女排大奖赛北仑站等国际赛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踊跃开展。完善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成立省水上、射击射箭自行车、非奥项目三个运动管理中心。创建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3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1个。竞技体育省队市办、社会办以及“体教结合”等步伐进一步加快。萧山训练基地、千岛湖国家水上训练基地、长兴国际射击中心等一批国家级训练基地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重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运动休闲、海洋体育等特色产业迅速崛起,体育文创、体育会展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拥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8个,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12个、精品线路10条、优秀项目52个;拥有省级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20个、省级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13个,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品牌。2014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1209.1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35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88%,体育服务业比重达30.1%。体育彩票年销量稳步递增,“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彩票累计销售436亿元,共筹集公益金121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 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出台《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推进《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修订,制订《浙江省3-69周岁公民体质评价》等地方性体育标准,依法治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体育科研和医疗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了训科医一条龙的竞技体育保障体系,省水上运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国民体质与健身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省体科所参与“中国游泳训练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智慧体育建设进一步推进。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运动员文化学习和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退役运动员学习深造、技能培训、就业安置途径进一步拓宽。体育对外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宽、活动日益频繁、成果更加丰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体育行风建设有效推进。人才强体战略成效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英国最大赌博365网站_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是哪个国家的 我省体育发展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相比,我省体育发展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者协调发展还需进一步改进,尤其是群众体育的参与面和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还需完善;竞技体育整体水平还不够强,三大球发展缓慢,优势项目厚度不够,潜优势项目有待挖掘,竞技体育市场化、职业化进程不快;体育产业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二是体育领域改革相对滞后,进展还不明显,传统思维、做法和机制对体育发展的惯性作用仍然较大,对新常态下体育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应对不足,依法行政背景下体育改革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三是体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就体育论体育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现代体育的多元化功能有待挖掘,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四是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体育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动员社会支持、整合社会资源能力有待增强,群众体育健身参与程度有待提升,依法治体、科学治体的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关键期,也是我省体育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的攻坚期。我省体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承载着新的使命,孕育着新的变革。 ——“十三五”体育发展的新形势。体育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拉动世界经济的最大引擎,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当前正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我省GDP总量达42887亿元,人均GDP达77862元,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朝着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迈进。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为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宏伟蓝图对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这是我省首次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这对于全面夯实我省体育发展基础、全面激发广大群众体育热情、全面促进体育整体发展,都是必须牢牢把握、充分用好的历史性机遇。 ——“十三五”体育发展的新使命。随着体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期体育承载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期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要求,揭示了新时期体育的本质价值,推动体育向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发展转变,向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更加协调发展转变,向更好地发挥政治凝聚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等综合功能转变。 ——“十三五”体育发展的新变革。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进步一日千里,体育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部署,特别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拉开了新时期体育改革的大序幕。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体育改革任务艰巨、形势逼人,必须以革故鼎新的智慧和勇气,主动打破阻碍体育发展、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与依法治国相适应的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科学治体和依法治体水平。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对改革体育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对推进“互联网+体育”战略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新的变革,既为“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坚持走创新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道路,深入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实施竞技体育争光计划,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和贡献力,深入实施体育产业促进计划,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深入实施体育综合改革工程,全面提升依法治体工作水平,着力打造“健康浙江”,努力建成“体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英国最大赌博365网站_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是哪个国家的 (二)发展道路 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体育发展规律和浙江实际相结合,探索新时期我省体育改革发展道路。 ——走创新发展道路。坚持以改革谋出路,以创新求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体育改革。大力推行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简政放权,加强体育系统“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打破束缚体育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体育运行体制改革,加大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大力推进依法治体进程,健全完善体育法规和制度体系,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为体育改革提供法制保障。大力推进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推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和发展。 ——走率先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较早、经济社会发展相对领先的优势,把体育发展的丰沃土壤和有利条件,转化为自我加压的干劲、自我鞭策的动力和自我超越的目标,进一步巩固优势、扩张优势,不断挑战我省体育发展的新高度。积极应对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敢于先行先试,善于克难攻坚,勇于创造经验,推动我省体育改革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走转型发展道路。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新特点,推动我省体育从“政府驱动”的传统体育向“社会内生”的现代体育转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民群众充分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快乐体育、和谐体育、民生体育;充分挖掘现代体育的多元功能,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体育均衡发展,推动区域体育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地区影响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打造社会办体育的开放式格局,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善于运用各类资源,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体育工作格局。 ——走融合发展道路。随着现代体育领域不断拓展、功能日益多元,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融合发展已成新常态。要自觉树立“体育+”发展理念,勇于打破“就体育抓体育”的藩篱,增强融合发展的自觉性;善于运用体育的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融合发展的主动权;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融合发展的新规则。通过推行“体育+”模式,引领体育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打开现代体育发展新空间。 ——走特色发展道路。坚持以特色求活力、以特色谋发展,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体育工作的优势出发谋划、推动工作。充分发挥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市场机制较为成熟的体制优势,以及民间组织活跃、民间资本充裕、民营经济发达的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参与体育、兴办体育的积极性,探索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浙江特色、符合体育规律的体育工作“浙江模式”。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目标,推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持浙江体育在全国走在前列的领先优势,到2020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 具体目标是: ——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实施“四提升四覆盖”工程,基本建成“全覆盖、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实现“15分钟健身圈”便民体育设施全覆盖,新建、续建一批大型体育场馆设施、100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新建社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100%。提升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水平,实现乡镇(街道)“1+5”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全覆盖,“十三五”末达到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2个,参加体育社会组织和基层各类体育队伍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0%。提升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水平,实现常态化健身活动全覆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项目,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以上。提升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水平,实现行政村(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乡镇(街道)体质测试网点全覆盖,全省各级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5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1%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 ——竞技体育的优势和贡献力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保持和提升游泳、射击、水上等优势项目竞争力,争取在羽毛球、场地自行车等潜优势项目上有新的突破,调整改进弱势项目,大力提升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整体水平。科学训练体系进一步完善,竞赛成绩稳步提升,建成金牌教练工作室10个以上,培养优秀中青年教练100名以上(省队20名、基层80名),创建省级训练基地30个以上。保持奥运会届届有金牌的殊荣,第13届全运会上保持第二集团的领先地位,力争进入第一集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以各级体校为骨干,以学校办体育、社会办体育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每个奥运周期内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0个以上、省级各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5个以上。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稳步推进,足球改革取得突破进展,足球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1000所以上,新建和扩建足球场200个以上。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省水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省射击射箭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省非奥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多强竞争合作的良性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体育产业的规模和层次进一步提升。符合浙江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的体育产业布局进一步形成,以运动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取得突破,以体育装备为重点的体育制造业显着提升,体育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市场主体培育、体育产业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培育省级体育特色小镇10个以上,体育上市公司、运动休闲旅游(康复)基地和体育示范企业100个以上,引导1000亿各界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到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超过3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2%,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体育改革发展的保障和环境进一步优化。体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形成良性运转、动态调整的“四张清单一张网”格局。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育运行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竞技体育职业化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体育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建成与体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体育法规体系和体育标准体系。全社会重视支持体育发展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地方体育发展科学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体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一)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契机,以“四提升四覆盖”工程为重点,深入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建设“全覆盖、高水平”惠及全省人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持续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使之与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相匹配。全面加强全省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形成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推进体育场地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需求。严格落实国家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重点加强改造利用,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行动,有效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积极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小型、简易、便民群众体育设施。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合理布局大型体育场馆,在全省续建或新建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杭州市奥体中心、杭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宁波市奥体中心、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等一批大型体育场馆,满足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的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在全省实施城乡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普及计划,合理规划、分级投入建设一批社区多功能体育设施,建成100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积极建设因地制宜、便民利民、形式多样的基层体育设施,实施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5500个,建成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5个左右,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轮滑公园等150个,拆装式泳池500个。“十三五”期末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新建社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加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利用。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通过抓信息公开、规范管理、服务提升、补贴扶持等措施,推动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实现所有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推动《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立法,健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 2、巩固和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和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以体育单项运动协会、行业协会为重点,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实施“省级体育社团三年孵化计划”,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原则,分批分步将省级体育社团与省局脱钩。指导推动各市、县(市、区)同步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扶持和引导。着力加强各级体育总会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体育总会工作网络,积极推动体育总会工作网络向乡镇(街道)延伸,探索县级体育总会和规模较大、群众基础广泛的体育社会组织向乡镇(街道)延伸工作手臂,“十三五”期末力求每个乡镇(街道)实现“1+5”工作格局(即1 个体育总会工作站,5个以上专业体育社会组织工作站),使体育总会真正成为体育社会组织之家。健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扶持政策措施,完善向社会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通过场地支持、骨干培训、项目承接等途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担。帮助培训各类体育社会组织骨干5万人。引导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以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依据法律和各自章程规范运行、提升活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工作。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工程,优化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和土壤,加强对“自发成立、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体育“自组织”的研究,加大规范引导和服务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成立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的千军万马。“十三五”期末,实现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2个,参加体育社会组织和基层各类体育队伍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达20%。 3、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平台。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逐步实现项目化、机制化、经常化。到“十三五”末,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以上。打造一批全省性全民健身品牌项目。不断完善全民运动会制度,结合浙江地域特点和全民健身项目特色,重点抓好全省体育大会、海洋运动会、生态运动会、女子体育节、体育社团运动会、全民健身节、足球超级联赛、科技体育(模型)文化节、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等全省性全民健身运动活动,精心策划、健全机制,着力打造成全省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培育一批地方性特色品牌项目。从地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出发,按照“一市一品”、“一县一品”的要求,大力扶持和鼓励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重点抓好绿色体育、海洋体育、民俗体育等特色体育的发展,形成特色品牌。推进经常化、多样化全民健身活动。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推动球类运动、智力运动、太极拳、广场舞、健步走等群众基础广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城乡蓬勃开展,形成基层“群众天天有活动、乡村(社区)月月有赛事、乡镇(街道)年年有运动会(体育节)”的局面。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特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推广普及,高度重视老年体育,加强老年体协以及各类老年体育活动俱乐部建设,大力推广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项目,加大老年活动阵地建设和工作保障力度,全面提升老年体育工作水平;以体育类游戏和学习基本体育动作、培养体育健身兴趣为主,大力普及幼儿体育;切实加强社区、农村、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全民健身,形成全社会蔚然成风的生动局面。 4、健全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机制。倡导科学健身理念,通过多种模式、多种载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指导群众科学进行健身活动。大力推进国民体质监测与测定工作。根据全省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局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点。适应体卫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强体卫结合,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乡镇(街道)基层卫生院场地和人员建立国民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建国民体质监测点300个。推进国民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常态化建设,深入实施《浙江省3-69周岁公民体质评价》,推广和实施《浙江省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与体质监测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十三五”期末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1%以上。广泛深入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建设浙江省全民健身科技馆,广泛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宣讲普及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运动方式,提高城乡居民体育健身科学素养。积极推广“运动处方”,提高体育健身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等体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研攻关,注重促进科学健身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性研究,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拓宽培训学习渠道,创新培训方式,重视在各级学校中培养青少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注重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和激励机制。促进作用发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积极开辟科学健身知识宣讲、运动技能传授、健身锻炼指导、基层体育活动组织等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十三五”末,全省各级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5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以上。创新全民健身服务手段和方式。加快互联网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覆盖体育场地设施、健身互动社交、健身咨询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服务的全民健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推进政府购买体育健身服务,扩大医保卡年度结余部分用于体育消费试点工作,引导商业保险机构,鼓励开发与全民健身服务相关的保险产品,依托专业体育医疗机构和运动休闲基地,探索建立运动康复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民间、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户外运动求助体系。 5、高度重视和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着力加强体教结合工作,促进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推进体育传统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扎实开展以青少年“阳光体育”为重点的校园体育活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极推进专项运动项目进校园工作。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着力实施“智力体育科技体育校园推广工程”,提高青少年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推进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体教融合,培养输送体育苗子,促进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全省体育师资培训班和送科教下基层服务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全省体育师资的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教练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二)实施“竞技体育争光计划”,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和贡献力 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推动作用,稳步推进我省竞技体育改革发展,提升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1、调整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按照“接轨总局、夯实基础、发挥优势、优化结构”的布局原则,调整优化我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巩固发展优势项目。保持和提升游泳、射击、水上等优势项目的竞争力,重点扶持建立一批省级训练基地。重点巩固和发展游泳项目领军优势,实施“游泳普及提升计划”,大力培育游泳项目人口,参加《国家游泳锻炼等级标准》达标人数每年增加2%;着力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项目布局、完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促进后备人才培养;探索游泳项目保障团队体系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合游泳项目的科研、医务保障队伍。努力突破潜优势项目。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挖掘和培养项目人才,提升教练员素质和执教水平,努力在羽毛球、场地自行车等潜优势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调整改进弱势项目。根据奥运会项目设置和我省实际,坚持“有保有压”,对跳水、乒乓等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目前在我省基础较弱项目加强科学论证、规划调整,淘汰一批落后项目,从调整项目结构、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高训练技术水平,夯实弱势项目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三大球”项目。构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三大球职业队、优秀运动队、高校队的合作共建,打破自成体系、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瓶颈,加强沟通协调,有效整合资源,坚持统筹兼顾、优势互补、找准方向、共促发展。积极打造三大球品牌赛事,逐步优化完善赛事运作机制,提高办赛的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水平,为项目发展创造良好空间。积极普及群众性三大球运动,加强群众身边的三大球活动场地设施建设,健全三大球体育社会组织机构,切实打牢三大球运动群众基础。拓展新建冬季项目。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北冰南展”和3亿人开展冰雪活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采用省队市办、社会办等形式,着力对冰上项目特别是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等项目进行布局和探索。 2、提升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坚持科学训练理念,提升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促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组建“金牌教练员工作室”,依托奥运会金牌教练员和全运会两届以上冠军教练员, 利用团队力量、科研优势,科学规划项目发展人才培养战略,制定科学训练比赛计划及程序化参赛方案,进行训练竞赛攻关。实施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培养工程,开展我省中青年教练培养发展百人计划,建立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培养省队优秀中青年教练员20名,基层优秀中青年教练员80名。加大对入职教练的始业培训,不断充实壮大基层教练员队伍。完善运动员培养机制。坚持从粗放型向质效型转变,实施运动员因材施教和培养,重视挖掘有潜质的运动员,进行个性化训练。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思想素质培养。进一步优化一、二、三线运动队伍的合理布局,优秀运动员队伍规模稳中有升,国际、国家健将级运动员不断攀升。建立并完善运动员选拔档案信息库,跟踪每个运动员的阶段性成长。完善长效化后备人才选拔机制,积极开展后备人才训练营工作,为省优秀运动队储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积极争取运动员编制,适当增加教练员编制。加强科医保障建设。完善训科医一体化制度,将体育科技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组织和实施科技攻关,取得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加强与省内知名医院的合作,在人员互派互动、资源整合等方面展开合作交流。建设8-10个省级优秀运动队科医保障团队,搭建国际、国内学习交流平台,培养提升科医保障团队素质水平。以省内统筹办班及高等院校培训学习为主,提升市、县科医人员能力水平。配齐用好基层运动学校、业余体校的科医保障设施设备,提升基层科医保障水平。加强备战工作。全力做好“1617”、“2021”周期备战工作,加强对奥运会、全运会等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落实和监督检查。 3、拓宽业余训练多元化路径。进一步完善业训布局,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形成以各级体校为骨干,以学校办体育、社会办体育为补充,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调整、优化体校培养模式。加强对现有体校的评估,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基础较好、具备发展前景的体校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全省体校区域合理布局,打破体校的行政区划壁垒,拓宽跨区域联合培养、异地培养的途径。巩固和健全以体校为龙头,以省、市级及市布局训练基地为依托,以全省各地中小学为基础的学校分级负责业余训练工作体制,充分发挥“体教结合、资源共享”的优势,做到管理系统化、人才集聚化、训练科学化。大力推进校办运动队模式。将青少年业余训练纳入学校体育的轨道,各级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并积极鼓励、大力推广学校办运动队,使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成为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业余训练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依法办青少年业余训练,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积极性。加强政策研究,切实改革体制机制,实现社会力量、学校办业余训练与体校在政策扶持、运动员输送及奖励等方面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4、积极稳健地实施足球改革。贯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浙江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实施“足球改革振兴计划”,推进足球改革先行先试。大力发展职业足球。加快足球俱乐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努力打造国内顶尖、亚洲一流的男子足球职业俱乐部,提升女子足球职业俱乐部水平,尽快进入全国女超行列,鼓励地方组建职业足球俱乐部。多渠道整合资源,筹建我省男女足球青少年训练中心暨足球学校,各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青少年训练中心。积极推进校园足球。2020年前,实现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1000所以上,吸引近百万学生参与校园足球。同时,进一步完善全省校园足球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继续加大“黄龙足球种子计划”等公益推广活动的力度,建设试点学校50所。普及发展社会足球。推动全省各行各业组建各种类型的足球队和足球群体,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社会足球竞赛和活动。成立民间足球俱乐部,带动当地足球事业发展。努力完善足球赛事体系。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赛,建立11、7、5人制和沙滩、笼式足球区域系列赛制,形成完善的全省足球赛事体系。从2016年开始推出浙江足球超级联赛,逐步打造成为全国富有影响力的区域性足球赛事。着力加强足球场地建设。兴建男子足球专业训练新基地,扩建桐庐女足训练基地,将其打造成规模更大、设施更齐全、功能更完善的国内一流足球基地;新建和扩建足球场200个、笼式足球场500个,建设一大批五人制、七人制足球场、沙滩足球场地等,加大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实现90%以上乡镇建有足球场。优化足球发展环境。政府以足球场馆等资源投资入股,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多元投资,优化股权结构,完善社会资本投资足球产业的政策体系;提升职业俱乐部经营水平,加大足球无形资产开发力度,扶持足球产业发展;支持成立省足球发展基金会,加大彩票公益金支持足球公益活动力度,积极发展足球彩票;加强足协组织改革与人才培养,加强足球教练员队伍培训,积极引进足球专业高水平人才和向国外输送优秀青少年选手。 5、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化的步伐,积极探索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道路。在足球项目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拳击、围棋等市场化程度较高、条件相对成熟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发展路子。拓展参与路径、完善扶持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职业体育,努力壮大职业体育市场主体,积极培育职业体育市场。健全体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依法明确职业体育发展主体,理顺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优化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市场环境和法治保障。 6、精心筹备2022年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以举办一届“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亚运会为目标,以杭州为重点,举全省之力高标准做好项目安排、场馆建设、组织运行等各项筹备工作。借亚运东风,推进全民健身和亚运经济发展。建立我省参加2022年亚运会后备人才库,争取更多浙籍运动员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精心做好2017年全国学生运动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等重大赛事筹备举办工作,争取优异成绩、展示浙江良好形象。精心做好2019年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的筹备工作,举办好浙江省首届智力运动会,以此为契机推动智力运动、科技运动在我省的普及提升。精心办好第16届省运会。不断提升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的水平和影响力。努力申办国际重大赛事,积极承办全国性重大赛事,办好省级青少年计划内赛事,创新办赛模式,活跃办赛市场。 7、完善竞技体育运行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竞技体育规律的运行管理体制,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完善、奖罚严明、运转有效的运行管理体系。深化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一院三中心”的竞技体育管理格局。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恪守“育人创佳绩”的办学宗旨,进一步完善训学研三位一体办学模式、训学融合育人机制、训科医一体化团队建设机制,启动奥林匹克运动员公寓建设,扎实推动内涵建设和发展;水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巩固现有基础的同时,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软实力,确保水上项目的优势地位,切实打造浙江水上运动的金字招牌;射击射箭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着力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加大队伍培养力度,积极打造成国家级训练基地;非奥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着力坚持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启动浙江棋院建设,积极推进智力运动和科技运动的推广、普及和提升。积极拓展省队市办、高校办、社会办模式,形成合理布局,完善政策支持。加强省外合作交流,在优秀运动员培养、学训技术交流、竞技体育研究等各个领域加强协作、共谋发展。 (三)实施“体育产业促进计划”,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实施“体育产业促进计划”,加快推进我省体育产业发展。 1、完善体育产业业态结构。从浙江实际出发,结合浙江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业态结构。优先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制定《浙江省户外运动专项规划》,依托我省山、海、江、湖等自然资源优势,推进体育与旅游、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海洋体育等运动休闲产业,大力推进各级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运动休闲体验和品牌赛事活动。全省规划建设各类健身步道5000公里、运动休闲驿站100个、汽车露营基地50个、航空飞行营地2个以上和帆船游艇码头8个以上。重点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业。制定体育赛事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工程,培育体育赛事承办主体,完善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努力打造符合我省体育产业基础的三大球、自行车、赛车、马拉松、海钓、皮划艇、轮滑等特色赛事体系,形成以杭州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仑国际女排公开赛、“衢州•烂柯杯”中国围棋冠军赛、龙游亚太汽车拉力赛等为代表,具有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浙江体育品牌赛事。加强长三角体育赛事区域联动发展,打造“环太湖假日体育圈”。同时,积极申办和引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做大做强体育装备制造业。打造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提高运动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与竞争能力。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运动休闲用品、运动器材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运动装备知名品牌,重点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积极引导体育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多领域经营活动,延长产业链。积极拓展新兴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开展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稳步提升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扶持发展体育影视、体育传媒、体育动漫、电子竞技等新兴体育服务产业,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科技、会展、健康、传媒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体育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大力开展体育经纪、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着力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全民健身服务业。创新发展体彩业,以“打基础、扩群体、增销量”为目标,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体彩销售模式、运行机制创新,“十三五”期间我省体彩销售总额达525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大力提升场馆服务业水平,探索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多元化发展道路,支持黄龙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场馆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水平。制定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购买机制和标准,鼓励各类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服务。到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超过3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2%,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 2、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根据我省体育产业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资源导向、突出特色、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我省体育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四大体育产业功能区。构建以四大都市区为核心的都市体育产业功能区。围绕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发挥体育资源集中的优势,针对城市人群的体育需求特点,形成以全民健身服务、竞赛表演、运动休闲、体育用品制造等为重点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构建浙东南沿海海洋体育产业功能区。充分利用浙江作为海洋大省“港、渔、景、涂”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海钓、冲浪、帆船、帆板、游艇、摩托艇、野外素质拓展等海洋运动项目基地建设,把浙东南沿海打造成海洋体育产业功能区。构建浙西、浙南山地运动休闲产业功能区。充分利用浙江西部及南部低丘缓坡、绿色生态等山地资源,重点发展以冰雪、自行车、山地汽车、登山、徒步、攀岩、户外拓展等为主的运动休闲项目,着力打造浙西南山地运动休闲产业功能区。构建以八大水系等水资源为依托的水上运动休闲产业功能区。充分利用苕溪、京杭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以及千岛湖、太湖等湖泊的水体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上降落伞、摩托艇、游艇、赛艇、皮划艇、龙舟、垂钓等运动休闲项目,着力打造水上运动休闲产业功能区。 3、培育激活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推进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发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各类体育投资基金的推动作用,培育和激活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推动一批体育龙头企业上市。大力扶持有实力的民营体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增强我省民办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形成资本市场民办体育的“浙江力量”。积极引导绿城中国、浙江广厦、九龙山、莱茵体育等上市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投资体育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基础较好的本土体育龙头企业上市,“十三五”期间培育5家以上体育上市公司,重点扶持1-2家运动装备制造企业上市。扶持一批重点骨干体育企业。体育用品制造领域以大丰集团、华鹰控股、飞神车业、金耐斯、天龙网球等为代表,竞赛表演领域以绿城足球、广厦篮球、稠州银行篮球等体育职业俱乐部为代表,运动休闲领域以九龙山、伊思佳、富士钓具等为代表,体育文创领域以浙报传媒、横店体育、鸵鸟足球等为代表,体育培训领域以宏优体育、悦达体育为代表,场馆运营领域以黄龙体育、冠洋体育、杜克体育等为代表,体育互联网领域以万航科技、小毛驴科技、动享网为代表,着力扶持、培育一批在体育产业各个领域有自主品牌、比较优势、竞争实力的重点体育企业,带动相关领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整体提升。培育一批体育新兴潜力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大力推动体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全民健身服务、竞赛表演、运动休闲、海洋体育、体育文创等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体育企业的发展。 4、打造体育产业发展平台。积极为体育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体育特色小镇。在全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以体育元素为特色、产业基础扎实、示范效应明显的体育特色小镇,重点加强对平湖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绍兴柯桥“酷玩小镇”、龙泉宝剑小镇、建德航空小镇、杭州富阳永安“飞翔小镇”、德清莫干山“裸心小镇”、宁海胡陈户外运动小镇、泰顺百丈时尚体育小镇、海宁盐官马拉松小镇、金华永康龙山体育小镇、鹿城时尚体育小镇、龙游汽车拉力特色小镇、六春湖高山滑雪特色小镇、庆元百山祖避暑乐氧小镇、临海经济开发区运动休闲产业小镇等体育特色小镇的扶持培育,“十三五”期间培育省级体育特色小镇10个以上,同时规划培育一批市、县级体育特色小镇。加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富阳、淳安、宁海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打造15个左右省级运动休闲基地以及一大批市、县级运动休闲基地。依托运动休闲基地,积极培育运动休闲、体育康复产业,探索建立体育康复产业园。推进体育制造业集群建设。培育、扶持富阳及淳安水上运动器械、慈溪垂钓用品、宁海户外运动装备、临海户外休闲家具、三门冲锋衣等户外服装用品、龙湾网球、德清户外休闲用品、永康武义缙云运动休闲车等健身休闲用品、平湖体育服装用品、龙泉宝剑等传统体育用品、江山及开化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器材等10个以上体育制造业集群,增强规模优势和发展内涵,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搭建体育产业展销交易平台。加强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永康国际文教体育用品博览会、宁海国际户外用品展、义乌文体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建设。加强体育产业区域发展合作。深化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与交流,整合长三角体育资源,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大型体育场馆联盟,尝试联动办赛、办展、办演,建立完善互惠互利互通的联动机制。 5、健全完善体育产业扶持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切实落实现行国务院和省政府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营造公开、公平的体育市场准入环境。建立各级政府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体育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推动民办体育大繁荣大发展。支持各级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推动社会资本设立各类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整合金融机构资源,拓宽体育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完善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推动《浙江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修订,全面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赛事审批,建立健全体育赛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样化运营模式。推动形成全省体育产业相关权益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与无形资产开发等的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体育产品和服务。
四、深化改革与强化保障 主动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趋势,聚焦体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实施体育综合改革工程,全面加强体育发展基础工作,健全完善新时期体育发展保障机制。 1、全面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应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下大力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明确自身工作职能和定位,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积极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扎实推进体育系统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按照公开公正、注重实效、稳妥有序、强化监督的原则,逐步把社会能自行解决、行业组织能自律管理的职能转移给体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着力推进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政务服务网功能提升,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制度化建设,全面推进行政许可和权力事项公开透明运行。改革体育发展体制机制。顺应“政府驱动”向“社会内生”转变的现代体育发展趋势,着力打破制约体育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依法行政相衔接,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法律手段相结合的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全民健身着力在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竞技体育着力完善举国体制和职业体制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的运行体制,体育产业着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完善市场导向的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加快推进、努力完善“互联网+体育”工作运行机制。提升体育部门宏观管理能力,完善体育创强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地方体育现代化评估体系。 2、全面深化依法治体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推进依法治体工作,将体育发展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调查研究,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体育竞赛管理等有关立法工作。加大体育普法宣传力度,定期开展体育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许可和监管,规范体育市场发展。积极配合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推进机制,认真研究,合理划分与综合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源头监管和沟通协调,依法履行政策制定、审查审批、批后监管等职责,不断加强体育执法工作。加强体育标准化建设。完善地方体育标准体系,以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地方体育标准的制定。大力推进体育标准宣传贯彻,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开展研讨交流,提高体育标准的影响力。着力将体育标准纳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政府采购体育设备和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准入门槛,使体育标准在规范和提升体育工作中更好发挥作用。加强浙江省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提高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完善科学决策机制。逐步健全课题规划、领办、督查、成果评比奖励等制度,充分发挥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研究会的作用,壮大体育研究工作者队伍,切实加强体育研究工作,提升我省体育系统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3、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体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体育行政管理者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加强全省体育系统行政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大干部轮岗交流、上挂下派力度,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岗位履职能力,提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指导体育建设发展的能力和依法治体的能力。加大从优秀运动员中培养、选拔体育管理干部的力度。加强体育职业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体育队伍结构均衡、量质并举。积极开展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规范高危体育项目市场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加强体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有关体育专业,积极拓展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功能,大力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体育创意设计、体育科研、体育中介等市场急需的各类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体育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其上岗率和服务实效。 4、全面加强服务保障。进一步加强各类保障措施,为体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把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大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推动运动员保障工作重心从物质激励、福利保障等基础层面向人力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加强对运动员进行职业辅导、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优秀运动员保障体系,落实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标准和参加全国比赛奖励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科医保障和反兴奋剂工作。切实做好新周期备战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和第13届全运会科技、医务攻关和保障协调工作,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作用。加强省体育医院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革管理机制,努力建成硬件设施好、专业队伍强,拥有100张以上床位的全国一流的专业性体育医院。加强与省内高校及医院的合作,探索创新弹性合作机制,推动体育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重点项目运动队。加强对基层科研工作的指导扶持,提高业余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运动员就医用药和营养品使用与管理的监督。加强反兴奋剂工作,构建自上而下全覆盖的反兴奋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保障政策。从体育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不断完善教练员和运动员生活待遇、激励政策以及运动员退役安置等方面的政策。 5、全面加强社会环境建设。积极改善体育发展环境,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强和改进体育文化传播和推广工作,鼓励打造浙江省体坛“十佳”评选等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和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加强体育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行业管理等,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终端、云技术、大数据等与体育结合,加快“智慧体育”建设。加强体育文史工作,启动浙江省体育博物馆建设,促进我省体育文化发展。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加强体育系统宣传资源的整合,发挥体育宣传的集聚效应,建立统一、便捷、有效的信息平台。建立体育与媒体的合作平台,扩大浙江体育宣传领域。加强省英国最大赌博365网站_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是哪个国家的系统网站群建设与管理,推进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及时传递体育正能量和政府声音。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大力普及和推广体育运动知识,在全社会倡导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社会体育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的浓厚氛围。 6、全面加强党建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基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我省体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深化体育阳光工程,自觉把权力的行使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强化阳光透明运作,防止滋生权力腐败。加大对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的监督力度,坚持“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
附件:1、“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设方案 2、“十三五”重点工程建设方案 3、“十三五”体育特色小镇培育方案 相关附件 浙江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附件.doc |